安徽公务员考试论坛_安徽事业单位招聘_合肥/六安/蚌埠/淮南人事考试网-【尚优公考】

搜索

面试热点:“紧日子”与过“苦日子”

2025-9-4 11:21 18

摘要:    预测答题:  “手头要变紧了?福利是不是就减少了?”面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个别人、个别地方简单 ...

  预测答题:

  “手头要变紧了?福利是不是就减少了?”面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个别人、个别地方简单地将过“紧日子”等同于过“苦日子”,认为“紧日子”就是降低生活标准、减少福利保障。对此,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个别人和个别地方将“紧日子”简单等同于降低生活标准、减少福利保障,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偏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核心精神绝非要求大家勒紧裤腰带“吃苦”,而是倡导一种

  精准高效、集约节约的资源配置观。“紧”是有明确指向的——紧的是铺张浪费、虚浮无效的支出,比如超标接待、豪华配置、形象工程、不必要的论坛庆典等。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把省下来的每一分“真金白银”,集中投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关键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保、科技创新等。这体现的是一种“节用裕民”的发展智慧,是用政府的“紧”换取百姓的“好”,是对公共资金负责、对人民利益负责的政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这种错误认知与“一刀切”做法贻害深远,将产生多重危害:

  第一,扭曲政策初衷,损害执行效果。把“紧日子”理解为全面紧缩,甚至削减干部合理薪酬、基本福利、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培训支出,这直接违背了《条例》精神,打击干部工作积极性,可能导致工作无法正常高效运转,最终使好政策在执行中变味走样,沦为形式主义或懒政怠政的借口。

  第二,削弱民生福祉,背离根本目标。政策明确要求“民生投入不但不能减,还得持续增加”。若错误地压缩民生领域必要支出,或影响民生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就与“腾出资金用于民生所盼”的初衷南辕北辙,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削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扰乱财政秩序,影响政府公信。“一刀切”做法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管理粗放、缺乏精准施策能力的表现。它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可能导致该保的没保住、该压的没压住。同时,随意削减必要支出也可能影响政府项目的正常履约和与企业合作的信用,损害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形象。

  我们要精准施策、强化监督、创新方法,让“紧日子”过出高效能:

  一是坚持精准施策,明确“紧”“保”边界。关键在于运用“切一刀”而非“一刀切”的智慧。清晰界定“紧”的范围:严控“三公”经费,严禁超标接待、严管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配置、取消无实质意义的论坛庆典等。同时,必须刚性保障:民生领域投入只增不减;保障基层正常履职的必要办公经费和提升干部能力的有效培训支出。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要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把节省的资金切实投向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二是强化制度监督,扎牢“紧”的篱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出真效益。强化审计监督,对各类违规开支和铺张浪费行为“零容忍”。畅通监督渠道,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合力,让“紧日子”要求在严格制度的约束下落地生根,防止“紧在口头、松在行动”。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资源效能。过“紧日子”不等于低效率。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科技手段,在存量中挖掘潜力、提升效率。积极推广“公物仓”模式(如湖北孝感),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资产跨部门、跨层级调剂共享,盘活“沉睡”资产。深化“公务餐”改革(如浙江衢州“公务餐”一件事改革、江西“赣餐码”),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公务接待、防止超标。通过智慧治理、数字赋能,优化流程、减少浪费,实现“花更少的钱,办更好的事”,让“紧日子”过出高效能。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财政管理要求,更是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品格。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理应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坚决反对“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唯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财富观,让过“紧日子”内化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以政府的精打细算、务实清廉,换取市场活力的充分迸发、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发展根基的不断夯实。当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当每一分公共资金都闪耀着为民的底色,我们就能用今天的“紧”,为明天更美好、更长久、更踏实的“好日子”注入不竭动力,真正兑现“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官方微信

手机APP

微博

联系电话:400-310-320 官方微信:sygk100 邮箱:616060907@qq.com; ICP备案号: ( 皖ICP备2023002217号 )
© 2001-2023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