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论坛_安徽事业单位招聘_合肥/六安/蚌埠/淮南人事考试网-【尚优公考】

搜索

面试热点:基层蹲点

2025-9-12 09:04 27

摘要:    预测答题:  当前个别基层蹲点存在一些走过场的现象,有的干部人到心未至、身蹲神难聚,像葫芦掉井,从上面看是下去了,从下面看还浮在面上;也有的倾向于走“指定路线”、看“示范盆景”,不愿钻“矛盾窝”、 ...

  预测答题:

  当前个别基层蹲点存在一些走过场的现象,有的干部人到心未至、身蹲神难聚,像葫芦掉井,从上面看是下去了,从下面看还浮在面上;也有的倾向于走“指定路线”、看“示范盆景”,不愿钻“矛盾窝”、贴“灶台边”;还有的把蹲点当任务、到期就收兵,对蹲点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意识,人走事了导致问题“边整边犯”……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当前,部分干部在基层蹲点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的问题,比如人虽到了基层,但心思没在,像“葫芦掉井”一样从上往下看是下去了,但从下往上看还浮在面上;有的干部走“指定路线”、看“示范盆景”,不敢深入问题高发的“矛盾窝”、贴近群众生活的“灶台边”;还有的把蹲点当成机械任务,到点就收工,蹲点发现的问题后续跟进不足,导致问题“边整边犯”。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却暴露出我们在基层工作中的短板,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侵蚀整个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由此可见,这些看似表面的行为问题,其本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基层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部分干部思想上“心浮气躁”,行动上“重迹不重心”,说白了就是把蹲点当成应付上级的“硬指标”,而不是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真途径”。更深层看,这违背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传统——蹲点的初衷是让干部沉下去听民意、解民忧,但现在却变成了浮在上面、避重就轻的表演。这种本质若不根治,就容易把好政策变成“空中楼阁”,让基层治理变成“两张皮”:上头的政策热热闹闹,下面的事情冷冷清清。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些现象蔓延,将带来实实在在的危害。

  第一,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削弱政府公信力。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蹲点“人到心未至”,群众就会觉得政府“光说不练”,久而久之积累不满和信任危机。现实中,有些地方干群关系就因为干部浮在表面而出现裂痕,老百姓遇到困难不敢反映,导致小问题酿成大矛盾。官方媒体曾批评这类行为是“空头支票”,表面上在基层,实则离群众十万八千里。

  第二,浪费公共资源,影响政策落地实效。蹲点本意是让干部在一线发现问题、推动解决,但走“指定路线”、搞“示范盆景”,只围着盆景花园转,避开了真正的脏活累活,这就像花钱买空壳:既耗了人财物,又没摸透实情。结果呢?政策变成“纸面文章”,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被掩盖。比如,有些地方的产业扶持项目,因为干部不敢进“矛盾窝”,前期规划好但后续问题频出,导致资金白扔、发展受阻。

  第三,助长问题反弹,危害基层治理体系。把蹲点当临时任务,一走就了事,问题“边整边犯”,像打地鼠一样老反复,这直接瘫痪了治理链条。蹲点不跟踪、不闭环,会让小病拖成顽疾。试想,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等工作因此“补丁叠补丁”,既削弱了基层自治能力,还埋下社会稳定隐患。媒体警示过,这种“任务型蹲点”等同于给问题续命——人走了,事还在,群众苦还在积累。

  针对这些危害,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多方面发力,确保蹲点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蹲实干的“压舱石”。

  其一,健全制度机制,推动蹲点“真下沉”。修订基层蹲点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干部深入“矛盾窝”、贴近“灶台边”,比如落实“群众点单、干部跑腿”模式,蹲点期间至少解决1-2个群众急难事项,并纳入考核指标。要杜绝“指定路线”,推广随机走访和“微服蹲点”,确保干部像钉子一样扎在基层。

  其二,强化监督问责,压实责任闭环。建立“群众评议+上级抽查”的双轨监督网:群众打分占考核权重的50%,如果群众反映干部“身蹲神难聚”就得扣分;上级可组织暗访组巡查蹲点实效。一旦发现“人走事了”或问题“边整边犯”,就启动问责,严肃处理责任人。正如官方强调的“盯紧问题、一抓到底”,把蹲点成果转化为行动闭环。

  其三,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干部责任与能力。把群众路线教育纳入岗前培训和日常考核,组织典型案例教学——既学先进人物扎根基层的精神,也曝光反面典型,让干部懂什么是“贴灶台边”。针对“不愿钻矛盾窝”问题,开展实战演练,教干部处理群体事件和复杂矛盾,把责任心从“要我蹲”变“我要蹲”。

  其四,运用数字赋能,实现蹲点长效跟踪。引入大数据平台,让蹲点发现问题在线建档、动态追踪:干部蹲点结束,问题移交后仍需留档监管,平台自动提示进度,防止“到期收兵”。同时,整合“12345”热线和信访数据,形成“蹲点-反馈-解决-回访”链条,确保问题清零。这不是空谈技术,而是让科技成为防止形式主义的“防火墙”。

  基层蹲点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也是锻造“担当作为”干部的“练兵场”。若让“葫芦掉井”“示范盆景”和“人走事了”成为常态,就会失信于民,阻滞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作为新时代公务员,必须铭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道理——蹲点下沉不光靠身子,更要靠心;整改问题不光靠任务,更要靠信念。只有根治形式主义,把蹲点变成听民意、解民困的真战场,才能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深厚力量。

官方微信

手机APP

微博

联系电话:400-310-320 官方微信:sygk100 邮箱:616060907@qq.com; ICP备案号: ( 皖ICP备2023002217号 )
© 2001-2023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