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半月谈(第20期)(精选) 十九大特别报道: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一 现代化何以成为代表文明进步的世界现象 18世纪以来,现代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 ...
2017年半月谈(第20期)(精选)6】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六 生态现代化如何创新 新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已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经过近40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迸发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生态现代化面向未来,负重前行。 深化生态现代化理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20世纪80年代,德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并据此描绘出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的环境压力,让中国在通往现代化之路上背上沉重的环境包袱。 摆在中国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 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 第三条路,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 经济发展慢了,不行;环保出现问题,也不行。结合国内外条件,中国作出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适合国情的合理路径。 于是,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生态文明的探索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渐次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绿方式”,绿色生态的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新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引领下,中国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展环保督察、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河长制……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成效日显。 加速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未来,中国生态现代化须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三个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更有力的系列举措亟待实施: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生态现代化呼唤创新、合作 根据测算,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先后完成,人口规模、资源需求、环境压力可能会达到峰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将放大。 绿色科技创新是生态现代化中的核心机制。在完成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创新是中国目前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推动与生态现代化相适应的环保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现代化事关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其中有合作,也难免冲突、对抗。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冲突和对抗是环境运动的突出特征。80年代以来,环保领域的斗争仍此起彼伏,但环保合作成为主流。 今天,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扩散、废物污染转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都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需要全球公民的民主参与和平等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