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半月谈(第19期)(精选) 半月评论:以新状态和新姿态踏上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地干 ...
2017年半月谈(第19期)(精选)【18】
农村公路,“急建”还需“慢养” 农村公路在连接城乡、带动脱贫方面作用重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96万公里。 借助公路的衔接,不少贫困山区变了模样,脱贫致富看到了希望。但与此同时,农村公路的大规模修建,意味着道路的养护压力日益增大。如果说修建公路是“面子”,能够给农村带来完备的基础设施,那么养护公路无疑是“里子”,做好养护才能保证老百姓持续受益。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来说,“面子”和“里子”一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有的地市大规模、投巨资修建公路,常常“一建了之”,修路时资金充裕,养路时资金捉襟见肘。久而久之,部分农村公路“通而不畅”,成为农村发展一大瓶颈。 这一现象凸显出部分干部看重一时政绩,忽略后续管理的不当心态:修路修得越多,领导“政绩”越突出,至于后续管理,考虑不了那么多。 而我国农村公路在后续养护上的资金缺口较大,也确实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多地基层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反映,随着农村公路里程数的不断增长,加之此前部分建设标准偏低的农村公路破损严重,目前不论是每年安排的养护工程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养护抓不好,建设成果将付诸东流。半月谈记者发现,目前多个省份在进行养护方面的有益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养护模式,并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养护效率。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能否彻底解决农村公路养护难题仍有待检验。 改变当下这一“重建轻养”的现状,还需地方政府、交通路政部门更好地明确责任和义务。把群众利益放在工作首位。正所谓“四好农村路”,在建好的同时,同样重要的还有管好、护好、运营好。 另外,对于基层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保障,让更多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愿意扎根一线。而这些,归根结底还要立足于对农村公路认识的转变。对于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打通认识上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让“四好农村路”不再“瘸腿走路”。 京津冀打响秋冬蓝天保卫战 刚进入9月,京津冀地区就遭遇了一次持续5天左右的重度污染过程。根据环保部预判,今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过程会相对提前。面对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都拿出了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下猛药、出硬招。从环保到工业、住建、交通等多个部门,都出台了坚决严厉措施,合力打响蓝天保卫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8月下旬,环保部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及6个配套方案,对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对提出要求。这是第一次针对京津冀地区秋冬季污染制定治理方案。同时,这次预案出台较早,为地方出台相应配套方案打出了“提前量”,有利于地方提前谋划,从容布置相关工作。 这些年,治霾取得了一定成绩,围绕去产能、推进清洁取暖、整治“散乱污”和工业大院等,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治霾“组合拳”:紧盯重点区域即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紧盯重点时段即秋冬季、采暖期;紧盯重点领域“两散”,即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治理,同时兼顾机动车、扬尘、矿山开发治理等。 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双降15%”,即在全面完成“大气十条”考核指标的基础上,今年10月至明年3月期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这一任务十分具体,细化到市、县、乡镇,体现了“精准定位”的要求。 秋冬季节已经来临,京津冀各地治霾神经越绷越紧。北京市 河北省则全力推进散煤污染控制,在环首都地区着力推进“气代煤”和“电代煤”,打造“禁煤区”,在工业领域推进电能替代和燃煤减排提效,减少燃煤污染。去年,与京津接壤的河北廊坊、保定18个县市区被划为“禁煤区”,今年10月底前,河北“禁煤区”将实现散煤“清零”。 环保部也积极行动起来。目前,环保都已为京津冀地区重点城市每个市安排一个专家团队对口开展工作,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污染变化情况。 此外.加强京津冀治污的统筹协调也在积极推进。据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开展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推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许可、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应急。 中央督察全覆盖,环保执法硬起来 从2015年底至今年9月,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中央环保督察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全面督察、铁腕问责使得以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上升到了其应有的位置,环境保护的压力从中央层层传导到各级地方政府,决心广泛传递到普通群众。 专啃硬骨头,剑指四大突出问题 中央环保督察专啃硬骨头,以铁的手腕打掉环境污染的“保护伞”,整治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在不少地区都十分突出,如督察发现安徽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当地频频破坏滨湖湿地、违规侵占湖面进行旅游开发,且人湖污染量大,人湖的十五里河、南淝河和派河水质长期劣V类。 ——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问题。2013年修订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管理办法》,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采矿产,违背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上位法的规定,导致部分自然保护区内违法采矿问题突出。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即使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也存在很多欠账。如上海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缺口较大,导致垃圾非法倾倒事件频发,甚至出现部分垃圾跨省倾倒现象。 ——环境治理做“表面功夫”。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垃圾处理设拖三年三次变更选址,至督察组进驻时仍未开工。天津市北辰区刘家码头村集聚近千家废品回收小作坊,积存大量垃圾渣土和污水,长期解决不力,直至2017年4月环保部督察并经媒体曝光后才得以整治。 震醒“装睡者”,超1.5万人被问责 从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在河北试点开始,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并覆盖全国31个省份。随着中央环保督察毫不留情地向地方生态环境问题“亮剑”,公众切实体验到中央环保督察的威力,很多百姓主动提供身边破坏环境的线索。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时,不少党政负责人表示,和以往的“督企”不同,中央环保督察以“督政”为主,督察方案明确督察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督察结束以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要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督察反馈情况,全国环保督察问责人员已经超过1.5万人。一些面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装睡者”被巨大的变化“震醒”。 “以往动嘴皮的事情,现在必须动真格。”中部地区一乡镇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污染企业关不掉,我的帽子可能就会掉。” 建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 梳理可见,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多有严厉措辞,表态几乎“不留情面”。 如天津市就被严厉批评,在环境保护上“与中央要求、直辖市定位和人民群众期盼尚有明显差距”;辽宁省“谈及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恶化,就强调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从主观上找原因、从工作上找差距不够”;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一些地方向湖泊要钱、要地、要房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各地党委政府久久为功。 不仅要在督察整改上不遗余力,更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在污染防控、环保设施投入、淘汰落后产能、环境修复等各个环节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推进落实。只有这样,环境才能持续改善。 避免“一阵风”,需要完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环保督察可以借鉴巡视的经验做法,把全覆盖和“回头看”结合起来,防止地方为应付检查搞“一阵风”,还可以加大对重点问题专项督察力度,让环保利剑时刻高悬,巩固环保治理成果。各地应以整改为契机,坚决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交一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环保成绩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