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半月谈(第17期)(精选)【3】
参与教化治理,引领乡风文明
在台州,新乡贤还成为参与基层文明教化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维持了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成为一方百姓眼中的长者甚至权威。
黄岩区联群村是个落后的村庄,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
老人们聚在一起,无事可做,于是打麻将成为主流,联群村也成了当地有名的“赌博村”。
当地乡贤、畜牧兽医潘深河看到这种情况甚为忧虑。
2001年,潘深河自己掏钱办讲堂,向村民传播文化知识、文明乡风。去年,潘深河老人去世,82岁的“助教”、村里退休的老校长林如雄接过了“教鞭”。
村里老人听课的热情让老林感动不已:一位中风的老人,坚持让子女推着小车来听课;一位驼背的阿公,腰弯成90度了,走几步歇一会儿,蹒跚着来到课堂……
临海东溪单村的新乡贤致力于传承和重构孝文化,该村爱老敬老蔚然成风。用东溪单村乡贤会会长单益波的话说,“东溪单邻里代际和谐,吵个架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半月谈记者走进“十佳孝星”沈梅花家时,她正服侍89岁的婆婆用午餐,桌旁摆放着刚做了一半的手工彩灯。
沈梅花的丈夫11年前去世后,她凭借一己之力硬是盖起了两间大瓦房,“11年来婆媳俩天天睡在一张床上”。
单益波说,东溪单村乡贤组织成立了孝心基金理事会,累计发放基金200余万元。
2017年,该村还成立了台州第一家民政局注册的乡贤会,吸纳了74位来自政、军、商、文各界的乡贤。
乡贤会的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由民主选举产生,村里还探索试行了“村两委会+乡贤会”的基层治理模式。
延续乡情脐带,万名乡贤帮千村
在台州,起始于一年前的一场万名乡贤帮千村活动,目前已经落实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各类项目4200多个。
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台州当地新乡贤主要从道德育村、文化治村、项目扶村三个层面助推新农村建设与治理。
一是送乡贤榜、塑乡贤墙、建乡贤馆,乡贤“道德育村”。
台州各地充分利用文化礼堂、书院等乡村公共平台,创设乡贤馆,汇编乡村“微档案”,讲好身边的乡贤故事。
三门县还敲锣打鼓给乡贤送红榜,让乡贤“荣归故里”有仪式感。
二是设乡贤会、赠乡贤冠、聚乡贤智,乡贤“文化治村”。
把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活动与驻村“第一书记”有机结合起来,“第一书记”在结对村当“娘舅”、做“媒人”,增强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激发“穷山村”追梦“绿富美”。
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调研员张新建退居二线后,被派驻到仙居岭脚村,不仅有效化解村班子内部矛盾,还帮助村里制定发展山油茶、杨梅经济规划。
三是筹乡贤金、结乡贤亲、揽乡贤才,乡贤“项目扶村”。
台州各地利用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乡贤资金、项目,发展特色产业。
全市1988个经济薄弱村实现乡贤结对全覆盖,帮扶资金达114.2亿元。不少村级集体经济迎来华丽转身,一大批空心薄弱村焕发新生机。
王昌荣说,传承、弘扬乡贤文化,正是要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丰富当下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资源。
乡贤回归有利于引入外部资源来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当然,畅通乡贤返乡之路,还需要完善相应政策措施,给予他们身份和平台,建立准入机制、履职激励机制、荣誉授予机制等。
基层治理路漫漫,“台州模式”还在路上。
招贤反哺,见贤思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批乡村精英流向城市,而乡贤的大量回归,有助于破解农村凋敝的核心问题--乡村精英流失。乡贤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回归与反哺,能直接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乡贤回归让一批事业有成的在外精英,通过依法选举加入村干部队伍,参与乡村治理,构建了以“发展、民主、法治、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善治体系,有利于形成“依法治村、以德治村、自我治村”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从村社的角度看,乡贤的回归还可打破原有乡村的利益格局。本地村民热衷于竞选村干部,难免有自身及其家族利益的考量。而回归的乡贤或出于家乡情结,或应乡镇干部的动员和鼓励,一般与村中利益瓜葛无涉。
乡贤既是本乡本土的贤者,更是在外发展的能人。把这些贤者和能人团结在一起为家乡服务,需要乡贤会这样的社团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从而构建“以村两委为主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基础、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乡贤会为两翼”的治理体系。
正确处理乡贤会与村两委的关系,既可发挥乡贤会在乡村法治、德治、自治中的辅助作用,又可巩固村两委依法治村的主体作用。
见贤而思齐,乡贤的示范榜样作用有助于教化乡里,感化村民。通过崇贤尊贤浓厚氛围的营造,“爱国爱乡、乐于奉献”新乡贤文化的弘扬,民间道德被引领并不断向上发展,新乡贤的正能量可望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