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半月谈(第16期)(精选)【9】
防火,守护森林生命线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大多为人工针叶林,集中连片分布,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加之气候干燥,属于高火险区,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人人都是防火员”的塞罕坝,55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
“干我们这一行的,最怕晚上来电话。夜间一有紧急情况,我们5分钟内就得上车,经常抱着衣服往车上跑。”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防火办副主任孙文国说,“防火,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红外雷达探火系统、雷电预警系统和人工瞭望相结合的全方位防火系统。红外雷达系统采集到热点后,会调动最近的摄像机查看是否发生火灾。如果确认为火灾,智能监控系统会在一分钟内触发报警信号。
“不管系统多么先进,人的责任心都是无法替代的。”孙文国说,虽然红外雷达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火灾隐患,但有时候也会发生误判,比如把雾误认为烟,这时候,望火楼瞭望员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在塞罕坝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里,挺立着9座望火楼,住着9对夫妻瞭望员,他们肩负着整个林场112万亩林地的火情监测任务。
瞭望、记日记、报告是瞭望员们每天重复的工作,一个记录本、几架望远镜、两部固定电话、几支签字笔是他们全部的工作用具。瞭望员全天24小时定点报告情况,还要不断瞭望,防控火情。
现年46岁的刘军、齐淑艳夫妇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的防火瞭望员。“天天都在望火楼待着,白天每15分钟报一次火情,晚上两人要轮流值班瞭望火情。”刘军说。
刘军一家三代都在塞罕坝工作。“父亲是林场第一代建设者,我小时候他也是林场的瞭望员。”刘军说,“我儿子现在是塞罕坝下属的阴河林场一名扑火队员。”
防虫,警惕“无烟的火灾”
“我们得‘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才能守护好这片绿。”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说,今年5月底,塞罕坝发生大面积的落叶松尺蛾虫害,千层板、北曼甸、阴河三个林场发生面积4万多亩,一棵树最多有上万头尺蛾。
为了守住绿色,国志锋率队开展了灭虫行动。由于风速低于1.5米/秒的时候喷药防治虫害效果最好,所以,趁凌晨2时风速小的时候,国志锋就起床组织工人装防治机械、药剂,3时许到防治地块,这时天色仍一片漆黑,他们打着手电加油、加药。到4时左右,20个身背喷雾器的工人一字排开,开始防治。
“一台机器能打1000米,一个技术员一天下来要走十几公里。早上干到9点,起风之后就停止喷药,工作人员休息吃饭,技术员检修设备。”国志锋说,到14时左右他们要重复凌晨的工作,每天防治结束回到家都是22时以后,一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
跟虫子打了10多年交道的国志锋,说起防治虫害的办法头头是道。“每年危害林场的害虫有十几种,防治时间很重要。防治早了,有的虫卵还没孵化,会造成二次危害;防治晚了,虽然将虫子控制住了,损失已经造成。”国志锋说,“坝上有昆虫1000多种,我能认识几百种。遛弯时看到树的颜色不对,就得去看看,直到弄清楚啥原因为止。”
据了解,2000年以来,塞罕坝每年防治病虫害14.6万亩,按照每亩0.5立方米蓄积量计算的话,相当于保护了7万立方米蓄积量,挽救了一次火灾的损失。
“虽然多数人看不到我们的工作,但满树的绿色就是我们的骄傲。”国志锋说,这就是务林人对森林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