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所谓“纸面就业”,是指一些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就业,而是假装找到工作,有的高校辅导员甚至带头走关系盖章代替毕业生“网签”,部分网购平台还产生了付费购买“盖章”服务。对于“纸面就业”现象,请谈谈你的理解。【 ...
所谓“纸面就业”,是指一些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就业,而是假装找到工作,有的高校辅导员甚至带头走关系盖章代替毕业生“网签”,部分网购平台还产生了付费购买“盖章”服务。对于“纸面就业”现象,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而“纸面就的背后不仅仅是数据造假问题,更是严峻的就业难问题:亟需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务必整改解决。 一方面,形式主义的就业操作,会导致学生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直接影响后续的求职,另一方面,它会制造“虚假繁荣”,让老师、学校乃至就业市场对就业形势产生误判。再者,一所高校的就业情况,直接关联着它的社会形象,而“纸面就业”则会严重损害高校的公信力,不仅仅是学术不端,也是不诚信的表现,长远来看,更加不利于高校招生,也无助于高校的发展。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直接相关。据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比去年增加21万,逐年攀升的新增就业人群,再加上经济下行给各个行业造成的冲击,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明显。二是高校招生压力大。对于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教育部要求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为了完成上级的绩效考核,为了追求漂亮的就业率数据,也为了保住专业吸纳更多学生,获取更多教育资源,部分高校开始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 “纸面就业”现象虽美化了高校就业数据,但实际就业状况并未得到改善。解决这一问题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教育部门需加大监管与审查力度,对公然伪造就业数据、强制学生“纸面就业”的高校,应坚决查处,绝不能以就业难度为借口纵容此类错误行为。 其次,高等院校需强化诚信教育和就业指引。应构建完备的就业质量统计与评估体系,在招生及培养方案制定等环节增强对毕业生的考核与监管力度。同时,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就业导向、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衔接。此外,还需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使其了解真实的就业市场状况,并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年轻学子应积极投身就业市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年轻人应主动提升个人能力,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认识到职业无分贵贱,无论选择何种职业,都应全身心投入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同时,毕业生也应积极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坚决抵制虚假就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