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链接】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但是人民日益殷切的期待,却在年初迎来了一记沉痛的打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刚开始,在临近春节年关一周之际,新闻媒体开始陆陆续续 ...
【背景链接】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但是人民日益殷切的期待,却在年初迎来了一记沉痛的打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刚开始,在临近春节年关一周之际,新闻媒体开始陆陆续续报道了一种新型的疾病,“新型肺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后,此事件不断升级发酵,人人谈之色变,恐“毒”近身,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从“抽烟喝酒能预防新型肺炎”到“新型冠状病毒20℃以上会‘热死’”,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后会有后遗症”到“北京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一时间,大量的信息映入人们眼帘,让人目不暇接,不仅会误导民众的判断,造成社会恐慌,更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综合分析】 提出观点: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网络这把“双刃剑”对于社会的影响。虽然网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一些谣言对公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网络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合理运用网络,打赢这场战“疫”! 疫情当前,谣言四起,无非是以下几种原因:第一是不良媒体平台、个人妄图博取眼球,获取流量和关注,进而非法得利,例如媒体曝光的一些不良微商,为了倒卖口罩制造一些噱头;第二是一些无知者跟风转发,添盐加醋,无形之中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造成了社会恐慌;第三是权威辟谣力度不够。无论是政府还是权威的官方平台,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谣言是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才由其出面进行辟谣,而不是止谣言于未发之际,体民意于毫末之间。 纵然如此,但是网络发挥的力量仍是不可小觑。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此次“新型病毒”能够如此迅速引起国民的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作用。此外,国难当头,却不乏一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从战“疫”开始,上海、湖南、等省份就紧急召集了一批批白衣天使赶赴湖北支援武汉疫情,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视频,一张张振奋人心的照片在互联网流传开来,极大地鼓舞的人们的士气,凝聚了民心。还有,无论是微信端的疫情实时动态还是网易端的疫情监测,或是日前流传甚广的防疫地图,都能够有效的让人们掌握疫情的实时信息,了解发展动态,提高公民的警惕性,减少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慌。最后,在国家号召足不出户,在家防疫的当下,一些企业积极响应,利用互联网让员工实现在家办公,既能够有效缓解疫情扩散,又能够部分缓解社会经济损失,而这些都得益于互联网。 提出对策: 对于疫情,公民应当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于来源不明的消息,应当警惕,不应相信,更不应随意转发扩散,除此之外,也可借助网络发挥的价值,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或适当学习。 媒体与平台应当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好信息搭建的桥梁,助力疫情攻坚战,传播热情与希望,鼓舞人心,不能唯利是图,违法乱纪。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媒体平台规范自身行为,对于散播谣言者加大惩处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形成多层次全面的信息网络,及时回应公民与社会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