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诠释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 坚持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决定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正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这深刻阐明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表明坚持群众观点和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的重大判断。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进入新时代,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基于治国理政新实践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构建,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遵循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原则,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注重协同性和联动性,统筹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开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三大规律。习近平同志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方面,我们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积极为民谋福祉;另一方面,我们党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于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在治国理政举措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治国理政评价上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